从给雕塑“穿薄纱”到“大卫”落户重庆,城市
从给雕塑“穿薄纱”到“大卫”落户重庆,城市雕塑的演变,见证改革开放40年思想解放
上周末,世界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塑的原模青铜复制品落户重庆,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并吸引不少市民在周末专程前往打卡。近40年前,长江大桥桥头的《春》《夏》《秋》《冬》四尊人体雕塑,可以算是重庆城市雕塑的开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雕塑和公共艺术品伫立在重庆街头。从最开始《春》《夏》《秋》《冬》的设计方案引发争议,到如今《大卫》雕塑受到追捧,重庆的城市雕塑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思想的解放。
40年前
雕塑“穿上薄纱”最终亮相
只要经过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你都能看到南北桥头的四尊雕塑《春》《夏》《秋》《冬》,现在大多数人习以为常,但这组雕塑在创作之初,却经历了很大的争议。1979年,重庆市政府提出要在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桥头树立四尊能展现重庆风貌的艺术雕塑。“川美雕塑系负责创作工作,一开始我们做了十多个方案,但是大家都不满意。”这组雕塑的作者之一、原川美雕塑系主任龙德辉回忆了当年的创作过程,11位艺术家参与了创作:“体育题材、舞蹈题材、工人形象、农民形象等等,我们都做过方案,但始终觉得不太完美,直到后来提出用四季的概念来创作,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
按照设计方案,“春”是一位拿着花的少女,“夏”是一位在水中搏击的年轻男子,“秋”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冬”则是一个即将步入老年但依然健壮的男人。不过设计方案公布后,却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争议。据媒体报道,当时有公交车司机联名反对称“大桥上立着女裸体,司机看到可能会把车开到长江里”,也有医院护士联名反对表示“为什么只做女裸体,拿女同志开心”……因为上述争议,设计方案一度被否决。
另一位雕塑作者之一、川美雕塑系退休教授王官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经过与专家们的协商,“在不影响主题构思、人物动态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在袖口、衣领和其他地方增添衣纹的方式为雕塑穿上了薄纱。”
《春》《夏》《秋》《冬》“穿上薄纱”的设计方案终于获得了通过。1984年9月26日,经过三年多的打造,四尊由铝合金浇铸而成的雕塑在重庆长江大桥正式落成,并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城市雕塑作品。王官乙表示,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思想意识转变的必然阶段:“长江大桥桥头雕塑从全裸到穿薄纱,争论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对人体艺术从愕然、批判到理解和接纳,中国人的思想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
20年前
雕塑走进商业步行街
随着城市的发展,雕塑也走出了美术馆,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2000年解放碑步行街拓展到了八一路,由川美教授徐光夫、余志强等艺术家创作的八一路好吃街雕塑也出现在了步行街上,不论是三位正在逛街的女孩,还是正在吃火锅的老头,都和各种美食一起,成为八一路好吃街的标志。这组雕塑也是重庆最早出现在商业步行街的城市雕塑作品。
2003年,杨家坪步行街出现一组名为《来来往往》的雕塑,这是重庆第一组出现在街头的彩色雕塑作品——一红一蓝两只巨大的购物袋,上方分别有一只悬空的手拎着。这组雕塑的作者、著名雕塑家焦兴涛回忆,当年杨家坪步行街希望放置一组具有时尚气息的雕塑,要求要与以往常见的雕塑不一样。“当时我想到了用‘shopping’(购物)这个概念,跟重庆当时陆续出现很多连锁超市有极大的关系。”1998年第一家外资超市家乐福在重庆开业后,重庆陆续出现了各种品牌的连锁超市,“超市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和消费方式,大家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购物而购物了,而有着品牌标志的购物袋就是一种象征。”
当然这样多彩和超前设计的城市雕塑,能出现在街头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当时不断跟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公示设计方案,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在焦兴涛看来,“这也是一种让各个不同职业和身份的人,了解城市公共艺术的过程。”最终,人们还是在街头看到了这组雕塑。
现在
米开朗基罗“大卫”落户重庆
几天前,重庆人的朋友圈都被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大卫”刷屏了。很多人都知道,雕塑《大卫》是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著名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其原作现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佛罗伦萨,还有两尊大卫雕像复制品安放在公众场所进行展出,一尊是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的青铜像,另一尊是市政广场大门前的大理石像,这三尊《大卫》雕像常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瞻仰。
记者从川美了解到,此次从意大利漂洋过海来到重庆的《大卫》,是原作的原模青铜复制品。它由意大利从事传统雕塑修复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用原作原模翻制而成,这一原作模具始于1910年翻制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大卫》雕像复制品时用到的模具。来到重庆的《大卫》雕像高5.5米,基座高1.88米,重达1200公斤,其青铜的材质和尺寸都与佛罗伦萨米开朗基罗广场中央的《大卫》雕像完全一致。
落户重庆的《大卫》位于大学城川美美术馆大门的左侧,不仅川美的学生可以观摩,来到熙街的市民都可以随时免费参观。已经去打卡过的何先生告诉记者,其实以前自己去意大利旅游的时候,就参观过《大卫》雕塑,“没想到《大卫》居然来到了我的家乡,所以就约着朋友们一起再去看看。”不少川美的学生更是兴奋,“以前只能对着《大卫》的石膏头像来练习,现在可以直接看到与原作同尺寸、同材质的雕塑,这种感觉完全不一样。”
《大卫》能给重庆带来什么?
延 伸
“不去佛罗伦萨,在重庆就能看到《大卫》!我要去重庆!”“到重庆又多了一个打卡地点了!”就在《大卫》雕塑在重庆完成吊装的当天,记者在朋友圈看到了很多外地朋友,他们似乎比重庆本地人还要兴奋,其实这就是城市雕塑对于一个城市的宣传和推广。
“作为定制《大卫》雕塑的川美来说,肯定有助于师生创作水平的提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重庆雕塑学会会长焦兴涛说,从最开始看平面的画册,到后来看立体的石膏,再到现在能近距离观看等大的原作,“对于美术生来说,肯定有助于基本功的练习,进而提高创作水平。”
而好的城市公共雕塑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更是有可能决定城市的魅力。“今天城市的魅力其核心就在于文化的魅力,一个城市有没有吸引力,要看它的文化有没有强大的魅力,而城市公共艺术,比如雕塑,就是最显性、最直接的表现。”焦兴涛认为,“好的城市雕塑承担着传递城市魅力的责任和使命,也在一方面决定了一个城市的艺术质量和艺术高度。”
焦兴涛同时建议,好的城市雕塑需要经过时代和文化的选择:“我们可以努力做好城市雕塑,但好的城市雕塑不是说刻意呈现出来的,最终需要被时代、被文化来选择,同时文化的丰富性也很重要,不能做简单的符号性归纳。”